在人生的旅途中,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,不是厄运,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:感动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,吸引过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,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激怒你。这时,人需要寻找另一片风景。 初中学习网 整理的关于 初中历...[浏览全文]
人总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不珍惜,直到不再拥有时才会加倍怀念,而在得知自己快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又无能为力时,就寻死觅活地不肯放手,歇斯底里往往发生在这个时候,而对于生命的执著确实是到死才放手! 以下是 初中学习网 整理总结的关于 初中历史 洋务...[浏览全文]
人从出生一开始,就在经历着各种不同事情。不同的事情,从而造就不同得人,人生经历的成功与失败,只是转眼之间,有些人失败了,从此一蹶不振。但有些人失败了,他会总结失败的原因,蓄意待发地等待着另个时机。失败其实不可怕,经得起是失败的人才是勇者,...[浏览全文]
人有一分修养,便有一分气质;人有一分器量,便有一分人缘;人有一分虚心,便有一分智慧;人有一分经验,便有一分事业;人有一分磨难,便有一分本领。现在每一分的积累,都会在未来兑换为成果! 初中学习 网整理关于 初中历史 辛亥革命知识点复习。 辛亥革命是指1...[浏览全文]
初中学习网 整理 第一课 阅读课文(略) 第二课 金字塔呈古埃及 汉漠拉比治典籍 犹太亡国散各地 航海经商腓尼基 第三课 雅利安人征印地 印度统分战乱起 国民种姓分等级 佛教产生传各地 第四课 亚非文明古辉煌 象形文字源流长 天文历法与数字 木伊神话千古扬 第...[浏览全文]
以下是 初中学习网 为初中同学总结的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记忆口诀。 学习历史有诀窍, 掌握方法最重要, 认真读书不可少, 联系实际多思考。 历史脉络要理清, 人时地事记分明, 前因后果多分析, 情景实践加创新。 一、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(一)一百七十万...[浏览全文]
以下内容来自 初中学习网 整理 一 鸦片战争 (一) 十九世纪上半期,英国鸦片牟暴利, 鸦片输入中国后,中国贫弱更加剧。 1839 林则徐,虎门销烟长志气, 销烟200多万斤,民族英雄后人记。 (二) 1840鸦片战,琦善与英搞谈判, 民族英雄遭查办, 1842签条款, 《...[浏览全文]
2012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热点问题 1、中日关系问题 (1)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。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,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:唐玄宗时,鉴真六次东渡日本,设计了唐招提寺。 (2)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(日本侵略者)。 戚继光:封...[浏览全文]
世界四大古文明 出现的时间 代表性文明成果 所处的大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公元前3500 金字塔 尼罗河 两河流域古代文明 公元前3500 《汉谟拉比法典》 幼发拉底河、底格里斯河 古印度文明 公元前2500 种姓制度 印度河、恒河 中华文明 公元前2070 西周的分封制、...[浏览全文]
综合类: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(1)成就 学科 时间 发展表现 地位及影响 天 文 历 法 春秋 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是世界公认的首次记录,比欧洲早600多年 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历法原则 形成我国固定历法系统,比西方早160年 战国 《甘石星经》 世界上最早的天...[浏览全文]
世界历史第一册 一、填空 1、古代埃及建立在尼罗河流域,埃及人创造的是象形文字。建筑杰作是金字塔。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。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。它的性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。古代西亚两河流...[浏览全文]
中国历史第三册 (中国近、现代史部分 第三、四册 1840年至1949年) 1840年至1919年为旧民主主义时期;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时期 1、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。1839年6月,林则徐下令在虎门销毁鸦片,这次运动的意义是: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...[浏览全文]
中国历史第二册 一、隋唐 1、581年,杨坚(隋文帝)建立隋朝,定都长安;589年,隋灭陈,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。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。 2、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,北通涿郡,南到余杭,分为永济渠、通济渠...[浏览全文]
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、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、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,距今约170万年。 2、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,最早使用天然火。 3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,6000多年前,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...[浏览全文]
特殊史实与概念集锦 中国历史 一之最类 * 元谋人是已知的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(170万年前)。 *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国家(半坡氏族)。 *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(河姆渡氏族)。 * 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(商朝后期)。...[浏览全文]